陕西宏远燃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搜索
搜索
陕西宏远燃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新闻资讯

News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中方是否准备増购俄石油天然气?驻俄大使张汉晖这样回应 2022-05-11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5月5日就中俄能源、军技、航天合作与本币结算等问题接受俄罗斯塔斯社专访。张汉晖表示,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的领域,双方将不断深化传统能源领域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欧盟委员会5月4日提交了第六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提案,其中包括2022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这被认为是俄乌冲突爆发两个多月来欧盟对俄罗斯提出的最严厉制裁措。     在此情况下,中方是否准备增购俄石油天然气?张汉晖表示,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互为重要战略伙伴,近年来双方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务实合作中分量最重、成果最多、范围最广的领域。     他指出,目前俄已成为中国最主要油气供应来源国之一,中国也是俄油气出口的重要市场。中国能源市场潜力巨大,需求不断上升。双方将继续本着平等互利精神,发挥好重大战略性项目牵引作用,不断深化传统能源领域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在2019年10月出席第十六届“瓦尔代”国际辩论讨论俱乐部全体会议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方正在协助中国建造导弹预警系统。在回答塔斯社有关俄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是否影响俄中军事合作优先方向,以及中国导弹预警系统合作进展的问题时,张汉晖表示,军事技术合作是中俄众多合作领域之一,充分体现了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双边关系互信程度。近年来,双方军技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相关合作正稳步推进。     中俄联合研制的首架CR929宽体客机已于2021年开工制造。张汉晖介绍,目前中俄双方已就项目的投资、设计、研发分工等主要问题达成共识,联合研制工作正顺利稳步推进。     针对西方对俄制裁背景下,中国高科技产品和汽车是否能填补俄罗斯市场需求的问题,张汉晖回应说,中俄高科技产品贸易按市场规律和需求有序推进。中俄在科技领域合作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独立自主进行。双方将本着互利共赢精神,继续推进科技领域合作。他表示,中国长城、奇瑞等汽车品牌在俄发展多年,特别是长城哈弗等车型在俄十分畅销,受到广大民众喜爱和认可。中国汽车产业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过国外竞争对手。中国车企将根据俄市场特色和需求,继续深耕俄市场,努力提高产量销量。相信凭借自身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中国汽车必将取得更大市场份额,赢得更多俄民众青睐。
全球能源供给与消费格局面临"大洗牌” 2022-04-12
   近半年来,全球能源市场连续遭遇两场动荡。一是2021年冬季,在极端天气的冲击下,能源发电供暖需求快速增加,欧洲能源供应遭遇挑战,全球能源危机渐起。二是乌克兰地区紧张局势以及美欧对俄罗斯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制裁带来了地缘*治风险,阻碍了全球原油以及天然气的供应,市场对于供应的担忧情绪一度推动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20美元/桶的高位水平。由于欧洲地区天然气供应高度依赖俄罗斯,因此在地缘*治风险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天然气价格节节攀升,给尚未结束的欧洲能源危机再添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为了降低对于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欧洲已经开始着手推动自身的能源进口与消费转型。更重要的是,此次的俄乌冲突进一步令市场中有关能源安全以及能源转型的讨论升温。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应增加原油以及天然气的产量,以避免今后再次出现类似的全球能源危机;另一方面,有分析人士认为,应该继续加速推进全球能源的绿色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这样一是可以增加能源供应来源,二是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全球的能源供应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不断推进,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也将出现更多的新特征。从目前的情况看,清洁能源供应尚不充足,使用场景受限,并且供应链冲击下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有所增加。而为平衡降低碳排放以及能源需求复苏之间的关系,天然气可能将成为重要的过渡能源,进而影响全球能源供给格局。   油价大幅波动加速能源结构调整    近期,地缘*治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令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尽管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有所回调,但此番油价的上涨已经给欧洲多国敲响警钟,促使其开始考虑速推进自身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型,降低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提高自身能源独立性以及安全性。    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市场对于原油的需求快速回暖;另一方面,原油库存水平较低,突发的地缘*治风险冲击了原油供应链的稳定性。在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共同影响下,国际原油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而在国际油价大幅上升期间,市场曾期望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及其盟友可以加快增产的脚步以平抑油价,但 OPEC 和非 OPEC 产油国并未立刻采取行动,继续在4月和5月坚持小幅増产40万桶/日的计划。国际能源署( IEA )成员国也曾释出6000万桶石油储备,力求稳定急升的国际原油价格,但最终却适得其反。    经此一役,欧洲多国都认识到了自身能源独立与安全的重要性,开始加快推进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结构多元化,天然气、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等能源已经成为多国开始考虑发展的对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锦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欧盟将不断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开展多元化能源供应和提高能效等措施,把握清洁能源发展的主动权。    具体而言,刘锦涛表示,德国是欧洲第一个全面弃用核电的国家,2011年左右德国退出核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受制于能源存储技术,无法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以弥补核电缺口,从而采用从外国进口火电。近年来,德国天然气进口依赖程度极高,此次受化石能源短缺影响,能源紧缺问题加剧。因此德国将全力布局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清洁化进程。    2月28日,德国经济部提出新立法草案,目标计划将在203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给、放弃化石燃料。但就目前的能源短缺问题来着,德国未来需要综合权衡煤电退出、碳中和目标以及能源转型之间的时间规划与产业布局。过早退出煤电将带来能源风险,过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也会加剧能源消费成本。因此应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能源清洁化进程。    另外,工银国际分析师李启浩对《金时报》记者表示,经过此次地缘*治事件的冲击,相信欧洲国家将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依赖。事实上,欧盟已于今年3月初提出,计划在2030年前逐步减少对俄依赖,其中一个万法是增加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德国已经提出2035年达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预计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目前使用天然气发电较多的国家,也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布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推进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即便对欧盟这样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经济体而言,全面放弃化石燃料仍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而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以及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天然气或将凭借其在能源脱碳进程中的过渡能源角色而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将在能源清洁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欧盟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就高达25%。具体而言,天然气本身虽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碳排放,但本身相对于煤炭而言更为环保,且碳排放水平更低。从长远趋"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将在能源清洁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欧盟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就高达25%。具体而言,天然气本身虽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碳排放,但本身相对于煤炭而言更为环保,且碳排放水平更低。从长远趋势来看,天然气具备良好的过渡性质,是全球脱煤和能源低碳化趋势中需要布局的重要能源。”刘锦涛说,"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和周期,且目前风电、光伏发电等受制于一定的气候或季节因素,暂时无法完全替代化石燃料发电,从而为确保能源安全的需要,化石燃料有序退出和过渡能源稳定替代存在必要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部分国家或将重视天然气资源潜力并适当加强天然气的产业投资与战略储备。”    对于欧洲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IEA 提出了10项建议,包括寻找更多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增强市场容错率,引入最低储气规则、加快部署风能和太阳能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可调度的低排放源发电、可以考虑提高电力公司的临时税收,并重新分配给消费者等。 IEA 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欧盟可以通过増加从其他来源的进口、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等综合方式,将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量减少三分之一。 为降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当地时间3月25日,欧盟与美国达成了大额天然气协议,欧盟将在今年年底前向美国购买至少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以替代自俄罗斯进口的能源。    另外,在中国方面,工银国际分析师余晓毓在接受《金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然气是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也是能源发展绿色转型期间最为重要和现实的选择,能够与可再生能源形成良性互补。加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是中国稳步推进主体能源更替,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经之路。   需全面看待清洁能源优劣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能原绿色转型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包括太阳能以及风能在内的更加低碳和环保的清洁能源得到了突猛进的发展。在全球多国的能源结构多样化转型过程中,发展清洁能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气候转型压力的影响下,部分资金开始撤出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但在能源结构的大幅调整中,清洁能源并没有完全覆盖能原缺口,在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过快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增加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供应压力。    去年发生的欧洲能源危机以及近期的地缘*治风险事件都揭示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一全球经济依然无法完全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国际原油价格的飙升以及供应受阻等问题导致美国以及欧盟的汽油和发电价格不断走高,显著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并且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与此同时,在极端天气下,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不稳定性凸显。疊加疫情给清洁能源行业带来的供应链扰动以及劳动力不足等挑战,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之路预计将在坎坷中继续前行。    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中,发展清洁能源仍是大势所趋。李启浩认为,地缘*治风险除了导致近期油气价上涨,也引起能源供应问题。各国也意识到过度依赖国外能源进口所带来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预计相关国家将加快增加本地能源供应,特别是增加可再生资源的投资。而近些年来,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是推动清洁能源行业发展的关键行动。    刘锦涛认为,目前,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尤其是在中国,风电和光伏的发电成本连续多年下降,且后续其规模和经济性还会继续提升。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中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累计下降了约90%。    值得注意的是,与原油天然气类似,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清洁能源行业也容易受到供应链以及地缘*治风险的侵扰,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外部依赖问题。"光伏和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在发电上虽然不需要像化石燃料那样依赖进口,但本身原材料和组件的供应会受到国际贸易进出口影响,例如硅片、风力涡轮、锂离子电池等。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组件出口国,2021年中国出口欧洲光伏组件达40.9吉瓦( GW ),同比增长54%。从而,随着清洁能源逐渐替代化石能源,部分国家对化石能源的进口依赖将逐渐转向对清洁能源发电组件的进口依赖,新能源产业的供应链风险和国际贸易竞争是各国将要重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地缘*治风险引发的贸易制裁、供应短缺等也会影响到各国清洁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刘锦涛说。    李启浩则表示,目前全球约80%的光伏产能供应集中在中国,包括最上游多晶硅的原材料硅粉,也是国内供应。而海外地缘*治风险更多是影响光伏需求。从风电角度来看,零部件的原材料,如钢材、铜等,主要来自海外。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风机和零部件生产商今年将面对较大成本压力。    另外,在能源的稳定性方面,刘锦涛表示,光伏和风电存在季节性,不仅受季节的影响,也会受到极端天气影响。2021年2月,美国德州在极端寒潮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停电,占德州电力供应23%的风力发电因机组设备被冻结无法正常运行和供应,反映出了新能源设施本身对气候变化存在的劣势和局限性。李启浩也认为,极端天气对新能源如风电和光伏的影响比较大,相反使用煤炭天气时相对比较稳定的发电方式。   全球能源转型创造投资机遇    受到此次地缘*治风险的影响,全球各主要国家对于未来自身能源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总体而言,推动全球能源向更加绿色以及更加清洁的能源转型依然是大势所趋,并且面对高涨的原油以及天然气价格,部分主要国家推动自身能源转型的意愿更加强烈,全球能源结构或将迎来”大洗牌”,也有望创造出更多的投资机会。    "未来,全球能源消费格局,将以清洁、安全、独立并重,以清洁能源消费对化石能源替代为主流趋势,降低化石能源进口依赖、提高能源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性,将有序退出煤电,合理布局天然气等过渡能源。其中,能源消费格局的变化将加快全球经济贸易与化石能源脱钩的进程,化石燃料资源的重要性将逐新让步于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的技术投资和原材料贸易。同时,能源消费构成将走向多元化,实现化石能源、过渡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阶段性合理布局,在清洁转型的同时防范能源风险,最终实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刘锦涛说。    然而,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转型并非能在一朝一タ之间完成,在转型的过程中既存在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和风险。当前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对过快脱化石能源可能给经济造成更多影响的担忧。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曾呼吁不要过早放弃化石燃料。能源成本必须降低,否则会加剧通胀,进而威胁到食品安全。欧洲央行也有官员曾表示,随着欧盟减少碳排放并向绿色能源转型,可能会面临比预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从海外看,美国总统拜登曾发表演讲,强调了当今国际形势下迅速部署清洁能源的必要性。而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发生后也有加速发展新能源的趋势。整体来说,在环境保护和稳定电力供应的背景下,未来,全球的新能源投资有望进一步加速。    我国
中国石油闻雪而动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 2022-02-17
   2月12日起,新一轮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地迎来强降雪。为应对此次寒潮;中国石油在前一阶段全力加大天然气供应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多措并举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 2月初,受气温偏低、就地过年*策等因素影响,集团公司天然气销量远高于预期,产业链供需呈偏紧态势。为此,生产经营管理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天然气保供领导小组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用气稳定供应的要求,会同各专业公司扎实推进日例会日协调机制,加强动态跟踪和销量预测及管控,参考供暖以来成熟的抗寒经验,提前储备资源,补充管存、罐存,在优先保障民生用气的同时,加强安全生产保障,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各方持续优化内外部接收站船期,提前做好资源接卸工作,并从工作层面与中亚各资源方加强沟通,确保寒潮期间中亚气充足稳定供应。储气库持续高负荷运行,努力挖掘国产气产能潜力,确保国产气按最大能力组织生产和上载管网。    为了保证资源稳定供应,各专业公司强化责任意识,在寒潮来临前储备充足保供资源。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积极组织气田新井投产,提高保供能力。1月份,新投产井260口,新增产气能力479万立方米,充分发挥了国产气压舱石的作用。实时跟踪分析储气库压力及采气能力动态变化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优化储气库采气方案,充分发挥了储气库调峰能力。扎实开展生产系统风险分析和隐患治理工作,保证了天然气资源稳定供应。天然气销售分公司在资源配置、市场实际、安全管控等方面持续发力,统筹做好进销平衡,持续深化需求侧服务,细化资源配置方案,优化完善冬季保供方案,全力保障市场平稳用气。    面对新一轮寒潮,中国石油各主力气区齐发力。长庆油田发挥天然气主战场和主力军优势,各单位生产马力不减;青海油田涩北、东坪、马仙三大气田以“储备产能、措施增产、控制递减”为抓手,全面实施均衡排采、降低液面、滚动挖潜"三大工程“和冬季保供6项措施;塔里木油田积极应对低温严寒天气,多举措加大天然气生产力度;西南油气田在做好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同时,抓住致密气产量新增长点,全力推进致密气快速规模效益开发,不断夯实保供资源基础。
国务院安委办通报近期多起燃气 部署加强城市燃气安全工作 2021-11-11
   今年以来,全国燃气事故多发频发,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发生后,近期辽宁、河北等地又连续发生多起燃气较大事故和典型事故。11月4日,国务院安委办印发通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总*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等*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深刻吸取燃气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城市燃气安全工作,坚决扭转当前燃气事故多发势头。近期国务院安委办已组织明查暗访组对重点地区开展专项督导。    通报指出,近期燃气事故集中暴露出一系列突出问题短板,一些地方吸取教训不深刻,燃气安全检查浮于表面,燃气安全保障不力,因接口松动、管道腐蚀等原因导致的泄漏事故多发。一些燃气企业重发展轻安全,施工安全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今年多起事故涉及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通报强调,要切实增强防范化解燃气安全风险的*治责任感,自觉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治高度,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力防范化解燃气安全风险。要迅速开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采取针对性有力措施,强化隐患整改落实,聚焦突出问题、重点场所、关键环节,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建立台账、闭环管理,确保整改到位。要提升燃气安全管理水平。严格落实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规定,督促使用燃气的各类餐饮企业,尽快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保障正常使用;加强对燃气企业常态化安全检查,强化一线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按规定开展商业和住宅的入户安全检查和服务,加快推动液化气瓶赋码建档和充装自动识别。要标本兼治强化燃气本质安全。全面开展地下管网普查,加快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改线,严格燃气市场准入,对重发展轻安全、只收购不管理导致燃气事故多发的企业,依法纳入“黑名单”管理。要着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各级安委会要精心组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燃气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牵头建立燃气安全工作机制。市场监管等其他部门,地方*委*和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要坚决落实燃气安全监管责任,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国有能力保护好能源供应 2021-10-20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全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我们有能力保护好能源供应。”10月13日,国新办举行*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今冬明春能源供应是能够得到保障的,我们也能够统筹兼顾实现既定目标。” 确保电力,煤炭稳定可靠供应 抓源头,全力推动煤炭增产增供,国庆假期,煤炭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一直保持正常生产,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炭尽快释放产能。 “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产,促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优先保障煤炭运输,确保生产的煤炭能够及时运到需要的地方,协调增加发电供热企业煤炭中长期合作。”赵辰昕说。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余兵介绍,煤炭产量取得较为显著增长,日产量稳定在1120万吨以上,比国庆节前增加80万吨,创造了今年二月份以来的新高,山西、陕西、内蒙古日均产煤量已超过800万吨。 保生产,推动煤电机组应发尽发。协调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加强电煤保障,快速抢修机组故障,全面启动临时停运发电机组,提高供应保障能力。截止10月9日,东北、华北地区分别在1347万千瓦机组和,1220万千瓦机组启动起来,增加了负荷保障能力。 十月以来,全国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已有所缓解,10月11日,全国日发电量,207亿千瓦时,当月累计发电量,22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截止目前,今年累计发电量达627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1%。 强管理,指导地方提升有序用电管理水平。有序用电方案得到及时调整完善,切实做到合同约定,用户知情,确保方案可执行,可操作,能够科学实施。全国统调电煤库存8199万吨,目前可用天数是15天,10月11日,全国合计有序用电电力4842万千瓦,有序用电量比九月份最高峰有所下降。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加强运行协调调度,确保电力、煤炭稳定可靠供应。”赵辰昕说。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民生用能占整个供应的比重并不高,居民用电量占全部用电量的15%左右,民生用气占全部用气比例不到50%,截止目前,已落实供暖季保供资源量1744亿立方米,还在进一步组织企业挖掘增产增供潜力。从天然气储备情况看,供暖全国可形成储气量270亿立方米以上。目前,各大地下储气库已基本完成注气,为冬季保供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辰昕说,“民生用电和用气全额保障没有问题。”国家发改委将指导地方和企业坚持民生优先,科学制定有序用能方案,确保限电限气不限居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缓解又能紧张,继续推动各类电源项目建设和投产工作。1到9月份,风电投产超过1400万千瓦,光伏投产超过2200万千瓦,能够适当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余兵表示,“督促各地在建的具备条件的支撑性电源及时投产发挥作用,推动条件成熟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工建设、”将督导重点城市制定电力保障应急方案,东北等地区要坚持“以热定电,以热为先”的原则,做好今冬明春电力热力的保障工作。 加强能源保供,更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部门均表示,将在工作中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者“运动式”减炭的行为,严禁部分地区形成资源先供本地”的小循环和保护主义倾向,严禁地方擅自关停煤矿。 坚守安全底线,释放先进产能 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煤炭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近期供需形势的需要,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区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正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先进产能。 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不会影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现在的煤电机组整体水平在全世界是最先进的,且仍在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使其更节能低碳。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处理处置、动态监控,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坚决整改,在主要耗煤行业大力推进煤炭节约利用。 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必须坚守安全底线,国家矿山安监局安全基础司司长孙庆国表示,应急管理部、矿山安监局已经审核976处煤矿,其中,有153处煤矿符合安全保供条件,大约增加产能2.2亿吨/年,预计四季度可增加煤炭产量5500万吨,平均日产平均日增产达到60万吨,对缓解供需紧张、平抑煤炭价格具有积极作用。 “紧急扩能必须是有序、有度阔能。”孙庆国表示,明确扩能增产的审查原则,坚决不允许自行其是,一哄而上,更不允许以保供的名义放松安全标准,突破安全底线。严防灾害严重矿井、存在重大隐患的矿井、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矿井等这些不达标的矿井以保护名义“搭便车”,盲目扩能增产。    
上一页
1
2
3

地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泾信路中段12号A区 电话:029-86959383 传真:029-86965788  陕公网安备 61019102000231号
陕西宏远燃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必究   陕ICP备0500182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西安

re05.cc免费链接链接maomitv在线永久www.com777链接链接